|
幫扶專家診療故事:精湛內鏡手術,為18歲小伙排憂解難發布時間:2020.07.29 來源:消化內科 “幸好做了腸鏡檢查,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浙大二院幫扶專家潘主任驚訝的說。此時躺在檢查床上的是一位18歲小伙,因“反復便后肛門包塊脫出伴滴血2年余”入住普外科。入院后查體未見皮膚黑斑,肛門指診可及數枚質軟腫物,普外科醫生診斷為“混合痔”,擬行痔瘡手術,術前聯系消化內鏡中心行腸鏡檢查,進一步評估病情。行檢查前,潘主任察覺患者有些恐慌,便安慰道:“不用擔心,你這么年輕,一般不大會有大問題,很快就好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一進鏡,就見到了直腸散在分布的息肉,部分有蒂,且蒂粗大,最大的息肉有4.0*5.0cm,表面充血明顯,結合NBI觀察初步判斷PIT-PATTERN分型為IIIL,考慮腺瘤。繼續進鏡,發現整個結腸有數十枚大小不一的息肉,主要位于直腸、直乙交界處。“怎么辦?,一個大大的問號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如果不處理這些息肉,遲早惡變;但是怎么處理呢,這么大的息肉,這么粗的蒂,意味著有粗大的滋養血管,可目前檢查室沒有尼龍繩,無法事先處理這個蒂,這就大大增加了術中及術后出血的風險,一旦處理不當,需要追加外科手術,這么年輕就挨一刀,還可能無法保肛,以后影響生活質量怎么辦?充分考慮后,我決定用鈦夾夾閉基底部做預處理。此方法對技術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因為蒂太粗,幾個鈦夾都不一定能完全夾閉,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我們決定大膽試試。”潘主任向我們回顧當時的情景,“從盲腸開始,逐步往上看發現惡變風險較大的息肉有10余枚,最為驚險的3枚大息肉均位于直腸,一一在每個蒂的底部夾閉鈦夾后,將圈套器套于蒂部,電凝切除,手術順利,歷時兩小時”。 術后1周,病理結果回示:部分息肉為絨毛狀-管狀腺瘤(II級),部分息肉為潴留性息肉,臨床診斷為幼年性息肉病。而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JPS)是一種由BMPR1A 或 SMAD4 等基因突變引起的、以胃腸道多發幼年性息肉為特征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研究發現,幼年性息肉病患者多合并腹瀉、便血、嚴重營養不良等臨床表現,結直腸癌等患病風險明顯增加,預后不良。幼年性息肉病的治療總原則為盡可能切除病灶、對癥支持治療及防治嚴重并發癥。術后隨訪該患者無出血等并發癥,建議其兩個月后再次入院摘除剩余小息肉,同時完善胃鏡檢查。 “發現一例癌前病變,挽救一位患者,幸福一個家庭,這是我們的初衷”潘主任欣然的說。是的,這也正是白衣賦予我們的職責與使命,患者以性命相托,我們必全力以赴,分秒把握迎戰病魔,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