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見為實——超聲可視化技術為患者手術保駕護航//記浙大二院臺江分院麻醉技術再創新功發布時間:2020.3.10 來源:麻醉科 陽春三月,柳綠花紅,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里,浙大二院臺江分院麻醉科團隊在浙大二院幫扶專家邢甜主任的帶領下,成功開展了超聲可視化氣管插管技術,繼超聲引導多項技術后再創新功。 近日,我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該患者是一位身材圓潤的中年女性,身高148cm,體重竟達70kg,達到肥胖標準。患者擬行宮腹腔鏡聯合下子宮肌瘤切除術。雖然這種手術在我院屬于常規手術,但該患者的肥胖卻讓麻醉醫師犯了難。 因患者肥胖,脖子較短,平時在家睡覺的時候就會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給麻醉的實施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患者因全身麻醉后,無自主呼吸,需要麻醉醫生迅速控制氣道,插入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來幫助患者呼吸。但若患者脖子短,有打鼾憋醒的情況,便會導致面罩通氣困難以及插管操作時暴露不充分,無法在明視下看到氣管導管進入聲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地安全隱患。同時患者肥胖,許多藥物會導致麻醉藥物在脂肪組織內蓄積,手術完成拔除氣管導管后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舌后墜等風險。 基于此,麻醉科邢甜主任提出采取超聲可視化技術,于患者術前評估氣道情況,并在插管過程實時監測“看到”氣管導管的走向,保證其萬無一失的進入氣管,并在手術結束后,用于預測能否成功拔管,給本次麻醉的實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幾小時后,該患者在超聲引導實時監測下,順利完成了氣管插管,為手術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患者術后進入麻醉復蘇室,拔除氣管導管前再次評估患者呼吸肌力以及氣道情況平穩,而后順利拔除氣管導管,無不適及并發癥,安返病房。 超聲可視化技術的優勢: 超聲具有安全、快速、便捷、重復性強等優點,并可提供實時動態圖像。超聲可評估氣道困難,超聲引導下確定氣管導管的位置,超聲評估喉罩的位置,預測成功拔管,超聲評估肺的異常狀態等。 上呼吸道、氣管及支氣管CT能看到的氣道相關的結構也能通過超聲可靠地識別。喉部位于淺表位置,用線性高頻探頭檢測時能獲得比CT和MRI更理想的圖像。會厭是保持低回聲的。聲帶除了由聲韌帶組成的內側結構是高回聲的,其他是低回聲的,在甲狀軟骨平面可看到聲帶,其形狀為等腰三角形(圖1)。 圖1:喉頭和聲帶的超聲圖像 注:聲帶(深藍色);前聯合(淺藍色);杓狀軟骨(綠色);甲狀軟骨(黃色) 該患者是否有可能發生困難氣道? 患者困難插管的預測超聲評估舌骨頦距離率(定義為測量正中位和最大后仰位距離率)能區分患者插管的難易度。肥胖和病態肥胖的患者,舌骨頦距離率>1.1的患者都容易插管,<1.1的都有插管困難。擇期手術患者,超聲評估舌骨底部和頸前部軟組織的厚度能較好地預測困難插管,比臨床評估有更好的相關性。超聲測量甲狀舌骨膜平面皮膚到會厭的距離能較好地預測困難插管(圖2)。 圖2 :超聲測量皮膚到會厭的距離 注:通過計算皮膚到會厭中線及其左右3次測量(i、ii、iii)的平均值 該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OSA常引起上呼吸道管理困難,超聲測量舌根的寬度和睡眠相關呼吸障礙的嚴重程度相關,包括患者夜晚有窒息感。該患者咽側壁的厚度也比正常人增厚。 氣管導管定位: 該患者肥胖、頸短,氣管導管快速定位難度較大。超聲能快速并準確地證實氣管導管進入氣管或食管,利用超聲探頭實時掃描頸前部,探頭放置在環甲膜頭側傾斜45°,能發現插管是否誤入食管。(圖3) 圖3 :氣管插管的超聲圖像 注:左邊,正常氣管插管,見氣管腔內有半圓形回聲環;右邊,可以發現食道插管的存在,氣管一側出現暗區。 判斷導管深度: 彩色多普勒用來輔助觀察肺滑行,來確定肺通氣。通過掃描雙側肺,能區分氣管內插管和食管插管。如果在一側肺看到肺滑行癥,另一側發現肺脈(看到氣胸節段),意味著氣管導管進入肺滑行癥一側主支氣管內。這時導管應該后退至雙側出現肺滑行癥,意味著氣管導管重新回到了氣管內。如果兩側都沒有肺滑行癥,但有肺脈,就可能進入食管,超聲是一種可以立即應用的方法。 預測成功拔管: 較長時間機械通氣,患者容易發生拔管后喘鳴,超聲探頭放在環甲膜上觀察喉頭橫斷面,通過超聲測量患者放開套囊后氣柱寬度,可發現拔管后發生喘鳴的患者比沒有發生喘鳴的氣柱寬度窄(圖4),也通過超聲來評估呼吸力量,將探頭放在沿右側腋前線和左側腋后線分別來測量肝臟和脾臟的縱向位移,可以反映呼吸肌的全面功能,評估呼吸肌耐力,是預測成功拔管的一個指標。 本次“困難氣道”超聲引導插管的實施,順應了當今麻醉可視化發展趨勢,做到眼見為實,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為手術的實施保駕護航,同時也標志著我院業務技術水平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