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輕術后疼痛,開創可視化藍圖//手術麻醉科成功開展B超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術發布時間:2020.09.25 來源:手麻科 “醫生,手術后會不會很痛?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不痛嗎?”手術臺上的患者無助地望向身旁的醫生并發出求助。 該患者擬行全麻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術后刀口約10公分長,可見術后急性疼痛也是免不的。站在手術臺前作麻醉指導的浙大二院幫扶專家劉輝主任微微一笑,安慰道:“請您放心,我們麻醉醫生會想辦法減輕您的術后疼痛。” 麻醉醫生常常被視為“無影燈下的守護神”,保障一臺臺手術順利進行,同時肩負著病人術后急性疼痛管理重任。尤其是手術刀口較大的病人,往往需要麻醉醫生施行各種方法來減輕術后傷口的疼痛。 結合該患者的病情,與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為其行B超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術。 該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后被送往麻醉復蘇室,確定患者無操作禁忌后,在劉主任帶領下,我院麻醉科團隊僅耗時15分鐘便完成了神經阻滯。屏幕上的肌肉神經顯示分明,鎮痛藥液在預定位置完美擴散,整個過程患者無任何不適。操作完成,患者繼續留在麻醉復蘇室觀察。待患者清醒后,自訴無疼痛感,向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后,患者安返病房。 股神經阻滯,是將局麻藥注入股神經周圍,阻斷感覺神經,從而達到鎮痛效果。該技術主要適應于下肢的部分手術,并且對于單純使用鎮痛泵的術后鎮痛,聯合神經阻滯后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鎮痛時間大約24小時,再聯合應用一些鎮痛藥物,大大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 隨著現代醫學的日新月異,技術的進步和設備儀器的更新,更是把疾病的治療向著微創和精準的方向推進,超聲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麻醉學各領域,已成為麻醉科醫師不可或缺的“第三只眼”。據麻醉科譚虹宇主任介紹,這項技術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憑經驗“盲打”,得益于浙大二院多輪幫扶專家的帶教,現已完全采用超聲引導下完成,這就好比麻醉醫生有了一雙“透視眼”,可以直接看到穿刺位置,實時監測注藥過程,觀察局麻藥擴散范圍,極大地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其成功率和質量均高于傳統方法。 我院始終秉承“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的核心價值觀,急病人之所急,感病人之所感,盡自身所能減輕病人疼痛,該技術的開展正是我院麻醉科醫生對此理念的貫徹與執行,相信懷揣著這份信念的麻醉醫生們在為患者手術保駕護航的同時也一定會讓患者感受到十足的人文關懷,讓我院患者就醫獲得感再上新臺階! |